香港特区政府已向逾9600名申请人发放“新生婴儿奖励金”
制图:实习编辑:何浩然责任编辑:李斯嘉。
每当这个时候,都是余情团队最欣慰和自豪的时候,我们培养的人才,得到用人单位的极大认可。3年悉心培养下,她不但临床能力得到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也飞跃进步。
从西藏日喀则来的卓嘎拉姆,刚到上海时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甚至失眠,连语言沟通都不是很顺畅。2018年,中山医院成为本市唯一的中国住培精英教学医院联盟成员,余情带领团队参与制定了中国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创新培育下一个医学大咖在中山,能感受到浓厚的教学氛围,‘教学相长更是一种风气,在潜移默化中指引着住院医师提升岗位胜任力。落日余晖下,这动人一幕恰好被志愿者的镜头记录下来。余情感慨道:之前抗疫经验的总结学习、战疫精神的感召,让住院医师们表现得更加专业和有温度。
余情说,尽管住培医师到最后留在中山医院的不超过40%,但他们都被珍视为医院的一员来呵护,与医院职工享受同样的福利待遇,在院内为他们解决宿舍需求,设立评优激励制度,收入方面在全市医院当中也很有竞争力。她还在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尤其感谢中山医院住培基地给予她实现梦想的平台,这段珍贵的经历会激励她回到家乡后为藏区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中国第一个新闻专业教育机构,就这样诞生在海纳百川的上海、诞生在综合性大学复旦。
在他的领导下,复旦新闻系焕发出了勃勃生机,逐渐发展成了全国新闻学术和新闻教育的重镇。学院正门处的陈望道、邹韬奋、范长江铜像于2005年落成,2012年迁建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正门广场处,激励着新闻学子进一步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宝贵精神。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陈望道就是社会新闻界的知名人士,负责主编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参与《共产党》月刊的编务工作,并参与创办了《觉悟》《妇女评论》等颇有影响力的进步报刊。师生追求真理、光明和进步,位于重庆北碚的新闻馆被称作民主堡垒夏坝的延安。
05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被誉为记者摇篮。又新印刷所虽然只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却如一颗黑暗中的流星,被后人誉为信仰灯塔,其中缘由与陈望道的事迹密切相关:1920年初,陈望道接受了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个无比艰巨但意义非凡的任务,回到老家义乌分水塘村,在简陋的柴房里日以继夜地钻研,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手稿。
从1942年起,在出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8年间,陈望道进一步发扬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精神,将好学力行定为新闻系系铭,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03《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在担任系主任期间,陈望道开设修辞学、逻辑学、新闻写作系列课程,创办各种壁报和印刷物,同时致力于邀请知名人士作报告、拓宽师生眼界。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4月5日,新闻馆成立四周年之时,作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的于右任从南京寄赠陈望道记者之师立轴一幅。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陈望道也特地从原来的住处搬到了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2号。同年12月,陈独秀应邀赴广东任职,遂由陈望道接任主持《新青年》的编务工作。1943年,在陈望道主持复旦大学新闻系工作的第二年,他提出了好学力行四个字勖勉学生,并把它定为系铭,在这样的训勉之下,学行并重的优良风气在复旦新闻系蔚然成风。02又新印刷所又新印刷所旧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复兴中路221弄(原辣斐德路成裕里)12号,建成于上世纪20年代,两层旧式里弄房子,砖木结构,局部三层,面积约145平方米。
小楼的一层布置为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这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一个语言研究中心,也是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的前身,二层是陈望道和家人生活、起居之处,1955年到1977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在这栋小楼里度过了22年的岁月。谢六逸等先进知识分子深感社会教育、有赖报章,提出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方针,扎实办学、声誉鹊起,成为当时国内新闻教育的准绳。
04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1952年,复旦大学新闻馆前合影校园中的新闻馆旧址,现为日本研究中心1944年,为了进一步充实新闻教学的设备与内容,使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青年更能学以致用,陈望道亲自在重庆募捐筹建了一座新闻馆。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新中国的新闻工作者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节日,在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就让我们跨越时空,一起追寻望老的新闻足迹,品味真理之味,感受信仰之光,赓续红色基因,在望老精神的鼓舞下继续前进。
愿所有复旦新闻人能够在望老精神的指引下继续勇敢、坚定地奔赴在热爱的道路上,坚定初心,不辱使命,做时代的记录人。如今,小楼被修缮成《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在基本保留建筑原本风貌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为主题的展览,让参观者在游览中体会真理的味道。此后,陈望道以《新青年》为思想舆论阵地,刊登了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著以及介绍、研究社会主义的文章,并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着坚决、毫不妥协的斗争,使得《新青年》成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又新一词出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新印刷所也不负期望,诞生于此的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将中国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20年4月,陈望道在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以后,应陈独秀的邀请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5月至8月,他又参与了把《新青年》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的活动。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在他的领导下,复旦新闻系焕发出了勃勃生机,逐渐发展成了全国新闻学术和新闻教育的重镇。90多年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复旦新闻系应时而生、应势而起。
愿所有复旦新闻人能够在望老精神的指引下继续勇敢、坚定地奔赴在热爱的道路上,坚定初心,不辱使命,做时代的记录人。又新一词出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新印刷所也不负期望,诞生于此的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将中国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4月5日,新闻馆成立四周年之时,作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的于右任从南京寄赠陈望道记者之师立轴一幅。1920年4月,陈望道在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以后,应陈独秀的邀请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5月至8月,他又参与了把《新青年》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的活动。
此后,陈望道以《新青年》为思想舆论阵地,刊登了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著以及介绍、研究社会主义的文章,并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着坚决、毫不妥协的斗争,使得《新青年》成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为了便于开展工作,陈望道也特地从原来的住处搬到了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2号。小楼的一层布置为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这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一个语言研究中心,也是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的前身,二层是陈望道和家人生活、起居之处,1955年到1977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在这栋小楼里度过了22年的岁月。陈望道带领复旦新闻前辈,在抗战炮火中竖起好学力行大旗,把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作为新闻教育的精髓。
1946年,新闻学系迁回上海后,复旦大学燕园一座小楼也曾被命名为新闻馆,复旦学子又重新回到了这个叫做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的地方。04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1952年,复旦大学新闻馆前合影校园中的新闻馆旧址,现为日本研究中心1944年,为了进一步充实新闻教学的设备与内容,使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青年更能学以致用,陈望道亲自在重庆募捐筹建了一座新闻馆。
学院正门处的陈望道、邹韬奋、范长江铜像于2005年落成,2012年迁建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正门广场处,激励着新闻学子进一步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宝贵精神。又新印刷所虽然只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却如一颗黑暗中的流星,被后人誉为信仰灯塔,其中缘由与陈望道的事迹密切相关:1920年初,陈望道接受了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个无比艰巨但意义非凡的任务,回到老家义乌分水塘村,在简陋的柴房里日以继夜地钻研,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手稿。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新中国的新闻工作者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节日,在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就让我们跨越时空,一起追寻望老的新闻足迹,品味真理之味,感受信仰之光,赓续红色基因,在望老精神的鼓舞下继续前进。中国第一个新闻专业教育机构,就这样诞生在海纳百川的上海、诞生在综合性大学复旦。
同年5月,陈望道将成稿带到上海,经陈独秀、李汉俊校译,交由又新印刷所印刷出版,初版1000册很快一售而空,9月再版印1000册。同年12月,陈独秀应邀赴广东任职,遂由陈望道接任主持《新青年》的编务工作。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陈望道就是社会新闻界的知名人士,负责主编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参与《共产党》月刊的编务工作,并参与创办了《觉悟》《妇女评论》等颇有影响力的进步报刊。在担任系主任期间,陈望道开设修辞学、逻辑学、新闻写作系列课程,创办各种壁报和印刷物,同时致力于邀请知名人士作报告、拓宽师生眼界。
1943年,在陈望道主持复旦大学新闻系工作的第二年,他提出了好学力行四个字勖勉学生,并把它定为系铭,在这样的训勉之下,学行并重的优良风气在复旦新闻系蔚然成风。谢六逸等先进知识分子深感社会教育、有赖报章,提出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方针,扎实办学、声誉鹊起,成为当时国内新闻教育的准绳。
02又新印刷所又新印刷所旧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复兴中路221弄(原辣斐德路成裕里)12号,建成于上世纪20年代,两层旧式里弄房子,砖木结构,局部三层,面积约145平方米。从1942年起,在出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8年间,陈望道进一步发扬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精神,将好学力行定为新闻系系铭,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01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陈望道旧居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这是一个占地约300平米的小院,院内的香樟树枝繁叶茂,树荫底下是一座西式建筑风格的三层小楼,绿色筒瓦为顶,浅黄色水泥为墙。05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被誉为记者摇篮。